查看原文
其他

读《人类沟通的语用学》第二章 || 于鹏

于鹏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2022-10-20


简介:

本书是家庭治疗领域的殿堂级教科书,沟通理论领域的奠基之作,家庭治疗领域之系统理论课程必读书目。


本书讨论人类沟通的语用(行为)效应,尤其关注行为障碍,另一方面,重视了沟通的作用。


本书尝试构筑模型和一些看似可以支持该模型的事实,全书共分为七章,内容包括参考框架、试论沟通原理、病理性沟通、人际互动的组织、从沟通角度看戏剧《谁怕弗吉尼亚·伍尔芙》、悖论沟通、心理治疗中的悖论等方面展开了一项关于互动模式、病理学和悖论的研究,对人类沟通的语用学加以阐释。


对临床工作者思考人类和问题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。



大家好,今天我们来分享第二章的内容:试论沟通原理。

 

这一章给我的总体感觉,是作者试图将沟通的各项属性进行划分,并对这些属性做出说明。整体的味道与上一章相似:本书探讨在互动场景中个体之间行为如何决定行为,比起我们常见的心理学中“认知决定行为”以及“内心动力决定行为”的个体取向有很大不同。


2.2


 

2.2的部分里,我觉得第一段写得很好,简单易懂,我在这里就把这一段的内容大致摘录下:

“首先,行为没有反向,不存在‘没有行为’这么个事物,在互动场景中所有的行为都带着信息,所以沟通同样拥有这样的属性,也就是不管一个人如何尝试,他都不可能不沟通。


不管是有所行动还是静止不动,说话还是沉默,所有的一切都携带了信息:它会影响他人,他人也不能不对这些沟通做出回应,于是完成了交流。


仅仅只是没有交谈或没有注意对方,也不代表没有沟通:比如在拥挤的小餐馆里正视前方的男人,或者飞机上双目紧闭的乘客,其实都在进行着沟通,他们向外传递‘我不想跟任何人交谈,也不想被人打扰’的信息,而且他们的邻座往往也能收到这些信息,并恰当地予以回应,让他们可以得到清静,显然,这是一种双向沟通。”


2.2的小节名为“沟通无处不在”,我想这个标题本身就是对这一章的总结,我们没有人可以不沟通。



2.3


 2.3的部分,将沟通分为内容和关系两个层面,书中开头有这样一句话:“任何沟通都意味着承诺,并由此界定了关系。因此每次沟通都不仅仅是传递了信息,它也规定了行为。”

 

我对于“任何沟通都意味着承诺”这句话不是很理解,这句话又在书中反复出现了多次。


如果在这一小节的语境下,我想“沟通中的承诺”与沟通的内容无关,而是向沟通的对象传递出的感觉与态度。承诺可以是“我想跟你沟通”,“我对你有好印象”,“我不想跟你走得太近”,“我认为你不好接触”,等等等等,所以承诺界定了关系,而关系也决定了对方如何回应自己,因此原文中说“沟通也规定了行为。”

 

书中将沟通分为“报告”和“指令”两个方面,“报告”是指沟通中的内容信息,比如对话沟通时话语里包含的文字信息。“指令”是指在当下沟通中双方对彼此的态度与关系,它可以是“一方有求于另一方”,“一方在给另一方下令”,“双方都想彼此靠近”,“一方想将另一方推远一点”等等。


书中举了两句不同的话作为例子:一句是“慢慢地、平顺地松开离合器很要紧”,另一句是“你就放着离合器不管吧,看它能撑多久”。


两句话中的内容,也就是“报告”的部分是一致的,但是在指令层面,第一句话中表达出的关系是“我对你是温柔的、包容的”,是希望将两人的关系拉近的,第二句话中的表达出的关系是“我对你是厌恶的、排斥的”,是要把对方推远的,我们听到这两句话的感受也是非常不同的。

 

书中强调,一种关系越自然,越健康,沟通的关系层面就越不重要,反之,病态的关系是以在关系的本质方面持续斗争为特征的,沟通的内容方面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。

 

这让我想起书中后面的两个例子:


一个是在第二章紧随其后的部分中,关于丈夫回避与妻子唠叨的例子,双方似乎陷入这种“追与逃”的关系,而沟通中的内容,也就是妻子的话语,都被归类为了“唠叨”。


另一个例子是在书中第37页,一对参加婚姻治疗的夫妻叙述了这样一件事:丈夫独自在家的时候,接到一个朋友的长途电话,朋友说要在当地停留几天,丈夫立刻邀请朋友到家中留宿。他知道妻子也很欢迎这位朋友,也会发出邀请,但是当妻子得知丈夫邀请朋友留宿后,夫妻激烈地大吵一架,可是在婚姻治疗中,妻子也同意留宿朋友是最自然合适的举动。

 

我想这个例子典型地说明了病态沟通在关系层面的纠缠,夫妻二人在内容上,也就是留宿朋友的问题上毫无分歧,只是丈夫没有跟妻子商量,可能让妻子觉得丈夫在态度上忽略了自己,于是爆发了激烈的冲突。

 

沟通中的关系层面,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式表达出来,在书中的举例中,关系可以用喊叫、微笑表达,也可以由“这是一个命令”或“我不过是在开玩笑”这种口语表达,沟通中的情景也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关系,比如将军和士兵之间,他们沟通中的关系层面就很明确,再比如舞台上捧逗的相声演员,哪怕彼此沟通的内容都是在损对方,可还是合作搭档的关系。

 

书中还强调,沟通的关系层面符合“元沟通”的定义,即关于沟通的沟通,我对这部分是这样理解的:沟通的关系层面跳出了沟通的内容,从一个更高的位置或是旁观的角度去看双方的互动,并给它做出定义,因此属于“元沟通”。

 

另外,沟通的关系层面,可以消除沟通内容层面的歧义。


我们的日常用语,尤其是书面语言,在内容层面上会有歧义,比如“他已经跑了1个小时了”,由一个正在抓犯人的警察和一个运动员的教练说出来,含义完全不同。因此沟通中的关系层面,给沟通的内容做了分类。

 

最后,书中给2.3这一小节做了一句话的总结:每次沟通都有内容和关系两个层面,关系层面对内容做了分类,因此是一种元沟通。

 

 

2.4


2.4的部分提出了“事件序列分割法”的概念,这个概念建立在沟通者之间的互动上。

 

对外界观察者而言,一场沟通可以被看做持续不断的互动序列。


书中按照“刺激——反应——强化”的类似神经反射的过程来解读这个序列,在书中的举例中,丈夫的沉默跟妻子的唠叨就是典型的“刺激——反应——强化”的过程,假如丈夫的沉默是一个刺激源,那么引起的反应就是妻子的唠叨,而妻子的唠叨又强化了丈夫的沉默,沉默又再次刺激与强化了妻子的唠叨。


这样的行为互动循环往复,可以看做一个很长的行为序列,把序列当中的任何一项行为摘出来,都可以看做是对前面一项行为的反应,也是对后面一项行为的刺激,同时还是对之前同样行为的强化。

 

在这样的夫妻争执里,丈夫会强调“我回避你是因为你唠叨”,妻子会强调“我唠叨是因为你回避”,在书中看来,夫妻之间对行为序列的解读完全不同,让他们可以把责任归咎给对方,从而互相斥责。

 

书中的一句原话是:人们将他人的行为至于序列的起始处,使一切显得对方有过错在先,这在刚刚夫妻的互相指责中非常明显。


我想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:对行为序列顺序的解读,决定了我们对双方沟通关系的认知。就像两个互相打架的人,人们认定哪一方是“侵犯”,哪一方是“自卫”,取决于判断谁先动手引起了对方还击,也就是确定这一串行为序列的分割方式。

 


2.4的最后,在这里也用书中的一句话总结:关系的本质视沟通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序列的分割方式而定。


2.5


2.5的部分提到了数字沟通与模拟沟通,这是这一章最长的小节,也运用了大量的类比,只是书中的类比我理解起来相当困难,于是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,对这一小结进行解读。

 

我感觉自己大部分理解了书中的概念,只是由于自己的内容比较多,未必完全符合书中原意,接下来我试着跟大家阐述一下我的理解。

 

书中将沟通划分为数字沟通和模拟沟通两种模式,并举了数字计算机跟模拟计算机的例子。


我们的数字沟通就像是数字计算机那样,在特定信息和数字化表达之间只有唯一的对应关系,书中举的例子是电话号码,每一个号码对应着一台电话机。


同时我也想起了我们语言中的名词,桌子、太阳、猫之类都是对应着特定的事物,这些文字编码与他们代表的事物没有任何相似之处,但这些词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,与相应的事物一一对应,毫无歧义。按之前沟通的内容层面和关系层面的划分来看,我们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内容表达,显然属于数字沟通。

 

对于模拟沟通,书中提到的模拟计算机的概念,这个概念给我的感觉像是用一种系统模拟另一种系统,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个模拟计算机模型:用电感,电容和电阻组成的网络,模拟由质量、弹性阻尼和粘性阻尼组成的机械系统,二者的数学方程可以写成同样的形式,并且两者的各项参数,电感、电容、电阻和质量、弹性阻尼、粘性阻尼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。

 

在模拟沟通中,一个事物被用来表达与之相似的事物,在书中的例子里,当图画和语词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,图画等同于模拟沟通,语词等同于数字沟通,模拟沟通来自古老的进化阶段,覆盖面更广。模拟沟通的信息有着暧昧的、不确定的性质。相比之下,数字沟通出现的较晚并且更加抽象,且表达的含义十分明确。

 

我们在关系层面的沟通主要是模拟性的,以身体语言来传达,并且这种传达带有模拟沟通的不确定性,眼泪有时代表伤心,有时代表喜悦,紧握拳头有时因为紧张,有时用来挑衅,微笑可以表达鄙视或同情,沉默也可以解读出很多不同的含义。

 

书中对模拟沟通的描述,总让我想起我们的梦境。


我在释梦的书中读到过:梦境之所以总是以画面的方式进行表达,很少出现声音,因为我们的祖先在过去千百万年的生存中都是在以图画沟通,“语言”是后期的历史中才发展出来的,所以梦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最原始的语言。


梦就像模拟沟通一样,总是以象征的方式来向我们传递信息,由于象征含义的不明确,每一个梦都可以有很多解读,并且每一种解读可能都包含梦境要表达的信息。书中提到,模拟计算机的数据不存在负数,也让我想起我们的潜意识,潜意识听不懂否定表达,如果对一个人说“不要想大象”,那个人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大象。

 

后面提到,人们在需要将这两种语言结合使用时,必须不断地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,这个过程将遭遇困境。将数字模式翻译为模拟模式,会损失很多信息,反过来也是一样。这里又会让我联想到释梦,对一个梦无论有多少种解释,都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梦的信息。将梦用语言说出来的过程,就已经损失了许多信息。

 

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师,我想我们成年人的关系模式,也像是对幼年关系模式的模拟表达,客体关系与依恋理论,就是在探索与解读这种模拟,我们在心里咨询或治疗中的释义,也是把它解读给来访者。

 

最后摘录书中总结:人类既进行数字沟通,也进行模拟沟通。数字沟通极为复杂,且拥有强有力的逻辑句法,但在关系方面缺乏语义学意义。模拟沟通具有语义学价值,但却缺乏足够的句法来对关系的本质进行明确界定。



2.6


2.6小节,提出对称型互动与互补型互动的概念,感觉这是本章节中最好理解的内容,用书中的话说:“我们不仅必须考虑A对B的行为的反应,还必须接着考虑A的反应如何影响B的后续行为,以及B的后续又会对A产生什么样的影响。”

 

在关系系统中,行为双方具有一种累进变化的趋势,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分为对称型互动与互补型互动,在书中的例子中,如果A身上表现为专横的行为模式,B以服从的态度来回应A,随着这两种行为的互动发展,A越来越专横,B越来越服从,这种累进变化就是互补型互动。相对的,在前文的军备竞赛的例子里,一方以守卫和平的名义加强军备,周边邻国感到威胁同样加强军备,看到邻国加强军备后前者更加加强军备,双方形成竞争态势,这种累进变化就是对称型互动。

 

对称型互动和互补型互动的划分,取决于双方是平等性还是差异性。对称型互动的特征是平等和差异的最小化,互补型互动建立在差异最大化的基础上。

 

我想起在我们5天的上海学习中,两个家庭个案的录像就是互补型互动与对称型互动的两个例子。


在夫妻之间的关系的治疗录像里,妻子说自己在家里拼命付出,可丈夫不考虑别人,家里做了一条鱼丈夫一个人都吃光了。后来karin老师提出,以后家里吃鱼时你们商量怎么分,每个人吃多少。妻子说“我可以不吃,让丈夫和孩子吃”,这时karin老师指出,正是因为妻子不断地主动牺牲产生了不平等,导致丈夫越来越自私,我感觉这很像是互补型互动,karin老师站在元沟通的角度,解读了夫妻双方的互动模式。

 

另外一个厌食症女孩家庭的案例,她们的互动更像是对称型互动,母亲越控制女儿吃东西,女儿越反对母亲的控制不吃东西,母女之间形成了对抗。老师同样在元沟通上解释了这种互动模式,并让这个家庭立下约定,女儿要吃多少东西,当女儿维持多少体重时母亲不再控制她吃东西,这样就打破她们当下的这种互动模式。



2.7

 

2.7的部分是总结,我在这里想自己的方式总结一下。

 

本章节共讲了沟通的4个属性:


没有人可以不沟通。


每次沟通都有内容和关系两个层面,后者对前者进行了分类,所以是一种元沟通。


人类既进行数字沟通,也进行模拟沟通。


沟通双方的累进互动模式可以分为对称型互动与互补型互动,两种类型的划分取决于双方是平等性还是差异性。



预约咨询请扫以上二维码



六月文章:


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?

渔歌轻飏MRI短程咨询预约流程及咨询师介绍

渔歌轻飏第七期咨询师养成计划学员文章系列 || 学习感想

渔歌轻飏朋辈督导小组招募令

经典案例 || 伊温妮的分析

中美短程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系列分享1

分享2 :鱼和盐的故事 | 郭为

分享3:MRI 短程家庭治疗在干些什么?| 姜姗

分享4: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| 周媛

分享5:向着青草更青处慢溯 | 钱士琴

分享6:一小步一小步向着目标前进 | 黄嘉锦

分享7:完整与不完整的疗愈 | 于鹏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